上周,海南省临高县人力资源开发局原局长符坚坚受贿案颇受关注。这名局长拉拢其他人员作为掮客公开倒卖公益性岗位指标,共收取62名办理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182.3万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部门抽查审核不够,近年来,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成为某些人手中的“摇钱树”,资金频频被蛀蚀,民生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捞钱工程”。
原本为困难就业人群所开发的就业援助项目,转眼变成了个别官员的“摇钱树”。
海南省临高县人力资源开发局原局长符坚坚,就是一个窥视就业援助项目的硕鼠。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公益就业岗位指标当作生意来经营,并公开倒卖。通过暗箱操作,符坚坚和他的掮客们共收取了62名办理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182.3万元。然而,这些交了钱的人并未被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工作。
类似符坚坚这样,窥视、蚕食就业促进、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资金的人,还有不少。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如果不加强对民生工程的监管、审查和信息公开,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腐败问题,将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埋下危险的因子。
公益性岗位,是政府为困难就业人群开发的就业援助项目,主要针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人群实施托底安置,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然而,随着公益性岗位开发数量的不断增加,这项民生工程却沦为某些人的“摇钱树”。
2009年期间,海南省临高县原粮食局干部邹众斐为了给儿子办理公益性岗位指标,给时任临高县人力资源开发局局长的符坚坚送去3.2万元。
这是符坚坚当上就业局局长之后收的第一笔钱。尝到“权力的甜头”后,符坚坚便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符坚坚主动找邹众斐,告诉他临高县目前还有公益性岗位指标,让他负责找要办理公益性岗位指标的人,每个指标收取3万元左右的费用。符坚坚以帮他人办理公益性工作岗位为由,通过邹众斐向办理人索取2万元至4万元的岗位指标费。
从此,邹众斐便以符坚坚的名义,在临高县公开叫卖公益性岗位指标。只要符坚坚点头,都可以顺利办成。符坚坚每年都会申请30至40个指标,当作商品明码标价出售。
截至案发,符坚坚和邹众斐共收取了62名办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钱财共计182.3万元。因久未给请托人安排工作,请托人要求退款,符坚坚和邹众斐陆续退还了11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