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速铁路网始建于 2004 年,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于 2008 年 8月通车。 我国高速铁路网有别于欧洲和日本高速铁路, 主要表现为: 路网规模大,覆盖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客运需求层次丰富;既有线提速和跨区域高速、区域快速和城际快速铁路等不同速度级客运专线具有完全不同的运营、需求条件,需要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列车装备配套。
我国高铁铁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至 2007 年,期间全国铁路五次大提速,技术上对引进的德、日、法高速动车组进行了消化吸收;第二阶段,2008 年至今,以《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为标志,高铁产业进入自主创新的阶段。依托科技部和铁道部联合开展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我国已建立了以政策为指导、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以高速列车设计制造企业为龙头,联合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高速列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分工协作,突破高速列车关键技术,构建起高效的高速列车技术创新机制,使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 5,000 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居世界前列。截至 2014 年,全国高铁营业里程 16,000 公里,动车组保有量 1,411 列,较“十 二五”初分别提高 142.39%、 55.05%。 根据南车工业研究院统计预测, “十三五”期间预计增加动车组 2,900 列。随着高速铁路不断竣工通车,动车组数量未来仍将快速增长。
2015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9万公里;5年后,即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基本覆盖中国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更多行业资讯请查阅灵核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高速铁路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分析报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