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 调味品产业的巨大潜力正在被释放出来。目前, 调味品行业已经呈现出以下几大发展趋势。
产品细分化、 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调味品行业细分是遵循地域的饮食习惯以及新兴的饮食潮流而来。突出“ 健康”、“ 自然”、“ 绿色” 和个性化等元素, 使调味品行业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预计细分的趋势将会沿着不同的功能细分、 人群细分。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当今调味品生产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 从发酵菌种的基因工程处理、 复合多菌种发酵技术、 风味物质的分离提取、 生物酶解技术、 固定化酵母技术、 膜技术、 萃取技术、 微胶囊技术等, 大大提升了调味品品质和各种理化技术指标。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也给调味品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 促进了行业的迅速发展。目前经常应用于调味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增稠稳定剂、 凝胶剂、 防腐剂、增鲜剂、 香精、 色素、 品质改良剂、 营养强化剂等, 今后其应用还有不断增长和拓展的趋势。新技术为新品种和高档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也为调味品的复合化、 保健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虽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带来许多问题, 但国家许可的食品添加剂仍是改进产品品质的重要力量。只要按照管理法规选择品种和添加数量, 并不会引起食品安全性问题。拒绝使用必要的食品添加剂以标榜自己“ 纯天然”, 或者为了降低成本滥用食品添加剂, 都是错误的做法。甚至在有些情况下, 添加食品添加剂有助于食品安全管理。例如在低盐调味品的生产中添加防腐剂, 可以有效地降低杀菌温度, 在抑制微生物繁殖的同时保持较高的产品品质。
产品升级节奏将越来越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调味品的方便化、 营养化、 健康化会有更大的需求。这必将牵引着更多的调味品企业将产品升级。调味品产业的升级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包装和行业的细分上, 更主要体现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建立起新的生产质量标准。因此调味品的产业升级重点体现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升级。
市场运作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调味企业的市场都在沿用传统的经销商模式。这种粗放的市场运作模式奠定了企业创业之初高速增长的基础。在国内销售额过亿的企业有两千多家, 在当今近三万五千家调味品生产企业中占据8%。
国内市场地域辽阔, 调味品市场较为封闭, 造就了一大批的调味企业割据一方。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终端的争夺焦点越来越突出。市场运作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单单依靠经销商的力量难以承担起精耕市场的重任。因此调味品企业所关注的焦点已不仅仅在是品牌宣传上, 而在于改变现行的营销机制上。对调味品销售终端的控制力将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亟待升级, 行业整合加速调味品行业的市场格局尚处于衍变之中。在一轮轮的行业洗牌中, 我国调味品企业需要不断通过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等方式,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几年, 调味品行业经过几次高强度的市场整合后, 将有一批( 不超过十家) 国内( 非合资) 的调味品企业通过高速扩张成功占据调味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 中国调味品行业将完全有能力与国际调味品巨头一拼高低。但是, 由于中国调味品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 即使行业整合加剧, 中国调味品市场也难以出现像啤酒、 奶粉等行业被几大巨头垄断的局面。
外资加速进入调味品行业, 企业整合航母化目前国内调味品行业云集了欧美、 新加坡、 日本等各方资本力量, 企业间的并购已经白热化。汇亚在中国的22年间投资了200多家公司, 其中60余家已经实现上市。另有几家国内外着名的大牌食品和调味品集团公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兼并重组事宜。
国内不缺乏中小型的调味品公司, 但是大型的调味品企业不多, 海天是比较大型的之一, 它的市场份额也就是10%左右, 按海天的扩张计划到2010年实现100亿元销售规模。所以, 调味品行业的并购是有局限的, 这个行业产值比较小、 产品差异性大, 企业做大规模需要的因素比其他行业多很多, 这一点和日化行业是有很大差别的。
随着新一轮国际化专业化的兼并重组启幕, 中国调味品行业目前进入了一个大转变、 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一方面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并购, 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国际竞争的困惑与顽疾的暴露, 调味品行业改善不足, 以减少大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素。
中国调味品市场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和国内、 国际资本整合之后, 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 转型为市场规范、 竞争激烈的“ 朝阳” 行业。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 调味品表现出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 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在进一步扩大, 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 调味品产品将朝着多样化、 复合方便化、 营养保健化等方向发展。中国调味品市场将会是中国快速消费品领域最后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品牌经营专业化调味品的高密度覆盖性、 品类的多元性、 需求的差异性以及通路的复杂性, 在快消品中也难逢对手。形态袖珍、 市场广袤、 收益稳定、 卷入度高、 品类庞杂、 渠道丰满———这一切属性的集聚, 使得这个行业呈现出一种活着容易, 长大困难, 山头林立, 一盘散沙的态势。
调味品行业的全国性品牌可谓凤毛麟角, 少之又少。酱油只有海天称霸, 鸡精有太太乐称雄, 调料品牌王守义十三香也在品类市场中占有绝对性的市场份额, 而大部分调味品品牌还立足于区域市场的厮杀争夺。如何在区域市场中出人头地, 如何走出家门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呢?这是许多调味品企业面临的市场困惑。
目前的调味品业还处于粗放式营销时代, 低成本、低门槛、 低附加值、 消费周期长是调味品行业的显着特点, 这导致了企业不可能在成长期投入大量的广告成本。调味品品牌之间的竞争还局限于价格、 品类、 渠道等单个营销环节上, 但从市场竞争发展趋势看, 整合品牌营销是调味品竞争的必然阶段。
小型调味品企业想稳固并立足本地区域市场, 中型调味品企业想寻求更大的市场覆盖面, 大型调味品企业更存在傲视全国市场的野心, 而要达成这样的企业经营目标, 靠的是什么?品牌建设是必然的趋势, 整合品牌营销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国内调味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 广东、 山东、 北京、 山西、 四川几省、 市, 其中上海的市场份额达30%以上, 从品牌结构来看, 能在全国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比例不到1%。“ 长期局部作战、 市场范围不广、 品牌知名度弱” 是调味品行业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随着国际化、 专业化的并购重组, 调味品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将加速, 但是由于区域性强势品牌的长期存在, 全国性品牌的扩张道路依然非常艰难。
渠道运营多样化调味品具备宽渠道销售特征, 而这些渠道在运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每种渠道对品牌、 品种、 品质、 配送、 服务的要求也不一样, 同时覆盖渠道所需要的帐期资金要求和营运成本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 也为各类规模的调味品企业创造了生存空间。随着各大企业市场投入力度的加大, 竞争形势的加剧, 市场的精细化运作将会更加明显。哪家企业如果市场没有更加精细化运作, 在竞争中的, 终将会被淘汰出局。随着专业化运营的要求, 调味品专卖店也将快速涌现。
区域品牌全国化调味品行业经过几轮洗牌, 格局基本清晰化, 一些原本经营区域市场或本地市场的中小企业, 无论是出于应对本地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 还是想突破地域限制, 纷纷走上扩张道路。部分已经完成原始积累, 具备品牌、 技术、 研发、 资金、 人才优势的企业还剑指全国市场。但调味品除受地方品牌林立形成竞争壁垒的限制外, 尤其对于液体调味品还受限于价值低运输成本高而造成价格竞争力不足的劣势。调味品企业在区域扩张时, 必须具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营销战术能力, 在扩张到一定规模时, 还要布建符合其服务半径和营业规模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