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预警 >
蓝皮书显示: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
        日前,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下称“蓝皮书”),这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首次发布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中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且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出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蓝皮书”预计,中国医疗器械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330亿美元。
 
        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中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进口公司主要是国际知名公司。2013年上半年,中国共从8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68.1亿美元,同比增长19.43%。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核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出口数据中,有35%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的。
 
        对于“蓝皮书”中提出的中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医疗器械行业资深从业者周敖琼并不完全认同。“即使在很多三甲医院,类似监护仪等医疗产品基本还都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的。对于一些高尖端医疗设备,国内确实没有几个品牌能拿得出手,无论是从它的基础研究,还是产品更新,尤其是产品质量,的确没法和国外顶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提并论。”周敖琼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蓝皮书”也指出,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当前呈现小而散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绝大多数停留在零散分布、低水平性竞争的粗放增长阶段。
 
        周敖琼表示,从2003年开始,中国才开始有几家企业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类似深圳安科、沈阳东软都是其中业绩较为突出的企业。不过,由于这个行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成本,现在,沈阳东软已经被飞利浦公司收购。其他国内同行在资金投入和研发上也和行业巨头GE、飞利浦无法比肩,毕竟,这个行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稍不留意,就会被其他竞争企业赶超。像黑白超声仪,无锡有个企业的产品基本能满足医院的需求,而彩色超声仪则基本是国际品牌的天下。相比国外同类产品,国内生产的彩色超声仪图像质量要差很多。
 
        售后维修是竞争点
 
        “蓝皮书”还指出,部分进口医疗设备采购仍以政府投入为主,这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更为严重的是,进口设备的售后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负责,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
 
        周敖琼对记者表示,国外著名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对产品售后一直相当重视,毕竟,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国际竞争市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区,北美洲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区,亚洲排在第三位。类似核磁类器械,有飞利浦、GE两家在竞争,而超声设备的竞争者更多,差不多有十来家质量水平接近的公司参与竞争,售后服务也是他们重要的竞争点。尽管这些国际品牌有的是自己做售后,有的把产品售后维修分包给第三方,不过基本都可以保证接到医院故障电话后,48小时、最迟72小时内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维修。产品售后一收到故障申报后,马上进行网上诊断,如果是软件出问题,可以在线进行故障排除,如果是硬件问题,维修人员会及时处理。而相比之下,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并不能做到这样及时、迅速的售后维修。
 
        进口设备在国内外售价不同
 
        医疗器械行业从业者叶先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家缺少相关扶持政策,医疗器械的销售主要是市场行为。从医院的角度讲,他们需要购买能满足他们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医疗器械,换言之,医生的需求是为了在使用中解决相关问题,即便这样的产品贵一些。像国内生产的监护仪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国内制造的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医院的需要,这样的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而一些高端医疗器械,进口产品的质量稳定性高,售后服务更周到,自然更受到医院方面的青睐。这就好比一块国产显微镜镜片和一块高质量的进口显微镜镜片,同样是一块玻璃,外观上看不出什么差异,制作工艺上也很相似,但是质量就会有很明显的差距。
 
        正如“蓝皮书”中指出的,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形成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对于“蓝皮书”中指出的,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出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的售价为每台250万美元,中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业内人士表示,国际医疗器械企业在本国销售医疗器械,和销售给国内医院的付款流程有很大差异。国外买设备给本国医院,都是医院先付很大一部分预付款,收到机器后,再把剩余尾款一次性交付给生产厂家。而国内医院则是零预付,需要国内医疗器械的经销商自己出资,全额帮医院垫付器械的款项。医院使用一段时间后,根据使用效果,付一小部分资金给销售商,其他款项要陆续一年的时间才能付清。另外,国内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关税很高,刨除这部分费用,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并不会高出国外售价太多。(本报记者 袁远)
分享到:0  时间:2013-11-29 来源:灵核网整理(www.ldhxcn.com)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