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国央行警告比特币的高度投机性,且其缺乏国家信用不可能乌鸡变凤凰,加之淘宝则宣布禁止销售与比特币等相关的硬件,这使被冠以“货币实验”的比特币,虽作为虚拟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受法律保护,但作为“货币”则并未获得任何国家认同。
基于货币史和货币起源的逻辑考证,货币本源和衍生于货物剩余,货币承载的是一种市场跨时空信息抑或信用的交易,法定货币的法定是基于自然法,就是其能否承载普遍被市场接受的一般性商业信用;基于国家信用的法定货币体系,只是对自然法则演绎下的一般性商业信用本位的一种确认。
这就不难理解,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面临的特里芬悖论,本质上源自各国法定货币是基于权力利维坦下的强制性,即在跨国和跨境交易时,这种国别货币背后所支撑的权力利维坦是有法域边界的,而这是金本位和金银本位的商品信用货币时代所未见的。因此,不论是美元事实上的世界货币,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别货币在跨界中能否承担世界货币功能,并非是国别货币背后的权力利维坦的跨界扩充,及所谓的在国际交易上征收铸币税,而是特定国别货币基于币值动态稳定和可预见性,而具有了更快速、更安全和更高效的信用支付功能,并与其他国别货币在市场竞争中,演绎出了一般性商业信用,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和风险。
可见,比特币等为市场逐渐接受,不在于其相对于法定货币的去中心化,而是其内涵了商品货币本位之思维,及揭示货币最核心的业务就是信息不对称交易等,即货币本质上是信息交换的凭证,而这恰是货币最终能承担信用中介的核心。因此,即将卸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认为比特币或具有长期的承诺等,客观表述出了比特币等契合了未来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脉象。
事实上,目前数字技术等正在经济社会旋起新一轮交易变革。云计算、移动存储、信息搜索等技术极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这种新技术带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将使市场主体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逐渐不再需要用货币为信息的跨时空交易进行信用赋值,因为信息搜寻配置过程就带有了信用发现、评估和定价功能,使未来信息本身就可作为一种财富定价和交换工具。
显然,比特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揭示和迎合了这种后现代的信用变革。正鉴于此,比特币某种程度上是对基于国家信用本位下法定货币体系的“颠覆”(货币消失),也是经济金融支付体系向自然法下商品货币本位的回归,即后现代的信用支付体系或将不再需要各类或实或虚的货币,而或将是以比特币为传输载体的信息束。未来可能衡量一个人财富,不再是有多少货币及货币等价物,而是其拥有多少量级的有用信息,及其能提供多少有价值信息。由此可见,应该有效的规制手段是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使数字信息的世界更有秩序,更具有自治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