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域名纠纷层出不穷,互联网品牌侵权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尽快建立并完善互联网品牌保护机制,为此笔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互联网域名屡遭抢注
在近日举办的2014互联网时代中国品牌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互联网域名保护再次引发热议。互联网既为品牌影响力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为侵权搭便车者提供了平台,互联网域名保护不力,正在悄悄蚕食企业的品牌价值并掠夺企业的商业利益。
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与商标对应的域名抢注正在对企业构成巨大威胁。商标越知名,在不同新通用顶级域名下被抢注仿冒的可能性就越大。笔者了解到,2014年2月,因商标对应域名被抢注,美国著名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在进驻中国市场时只能无奈更名。而这个域名的抢注者曾向特斯拉公司索要3000万美元用于赎回域名。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微博公告,称已成功调解了特斯拉与广东商人占宝生之间涉及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案件。特斯拉正式发布声明,宣布与占宝生达成和解,特斯拉在中国对其商标拥有无可争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取得了后者名下的有关域名,占宝生承诺无偿放弃使用“TESLA”等有关标识。至此,今年以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斯特拉商标争夺战”终于落下帷幕。
企业域名被抢注,从而被迫以高价或者天价买回域名的事情频频发生,也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一群职业人——“米农”。他们在域名开放注册后,会立即大量抢注各种有可能变得热门的域名,希望将来能卖个好价钱。对应域名的丢失,不仅使企业标识不清,还伤害了企业形象,损害企业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域名的丧失意味着企业品牌不能与互联网建立有效对应,品牌在互联网的阵地完全丧失。
据悉,此前小米为了收购“mi.com”域名花费了2244万元,而京东为了购买“jd.com”这个域名,更是花费了3000万元。为此,不少大企业甚至愿意花费用去注册各种与自己相关的域名。三星、亚马逊等众多国外知名企业在进入中国之后,也都注册了相关的英文和中文域名,以防止此类商标类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