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清晨,北京市朝阳区某酒水专营店的货架前,一位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将货架上的售出酒水一一补齐。
“目前还未接到任何保健酒的下架通知。店里也没有椰岛鹿龟酒的销售。”该工作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这位工作人员口中的“椰岛鹿龟酒”,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通告中榜上有名。
椰岛鹿龟酒是海南椰岛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保健酒。
7月31日,食药总局公布了部分企业在保健酒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化学物质行为的通告。椰岛鹿龟酒处在“正在调查的涉嫌违法添加企业”之列。
对此,海南椰岛在8月2日发布澄清公告表示,食药总局检测样品是否为正品有待彻查。
此外,海南椰岛方面表示,将按照食药总局通告要求将市场上的涉嫌不超过200件产品全部下架、封存,并委托国家权威检测机构重新检验。
然而,海南椰岛的积极澄清行动,并未能阻止整个保健酒行业的阴霾笼罩。
51家酒企、69种产品卷入
被涉及其中的企业并非海南椰岛一家。
食药总局通告显示,初步查明,共有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了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
这其中,15家企业的27种产品已查明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与此同时,正在调查的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的产品还有27种,涉及标称企业25家。
公开资料显示,西地那非是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以及肺高压、高山症等病症的药物。
“西地那非是‘伟哥’的主要成分。”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对于普通消费者,在短期内饮用了含有西地那非的产品后不会有什么异样。但长期食用后,会损伤肝脏、肾等器官。”史立臣解释。
“过量地食用西地那非,会加重高血压,发生低血压。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头晕眼花、昏厥甚至猝死。”在山东省某医院工作的任轩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事实上,西地那也并非是唯一被企业添加到保健酒中的化学药物。
食药总局通知也显示,已查明违法添加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伐地那非、红地那非等化学物质的有5家企业7种产品;正在调查的涉嫌违法添加以上化学物质的产品8种,涉及标称企业7家。
“这些化学物质均与西地那非有类似的药用功效。”任轩透露。
目前,食药总局已经要求涉事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就地封存违法产品,召回全部在售产品。
然而,存在安全问题的保健酒产品都销往何地,有多少已经被消费者购买甚至食用尚无统计结果,各地食药监管部门正在检查中。
8月6日,法治周末记者尝试与涉事其中的多家保健酒企业联系,但均因通话接通没人接听或电话忙音等状况最终未果。
食药总局表示,此次被食药总局查明的企业中,已有19家企业被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犯罪侦查。
“保健酒企业正在自掘坟墓,一步步把自己推向背离消费者的深渊。”对于酒企在保健酒违法添加化学物质的行为,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述。
添加西地那非成普遍现象
事实上,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向保健酒中添加西地那非等具有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化学物质已成为保健酒行业的普遍现象。
8月10日,法治周末记者以酒厂采购员的身份在阿里巴巴嵌入“保健酒”进行产品搜索,结果发现在售的保健酒产品普遍存在宣传疗效作用的现象。
一家名叫“宝禾源药酒”的网店在售的一款名叫库奇的保健酒,在销售宣传中明目张胆地宣称有“壮男补肾”“补肾固精肾虚延时”的功效。
类似“宝禾源药酒”这样网店的行为,淘宝上有几十家。
“保健酒产品主要是针对一些男性消费者群体。一些企业扩大宣传、违规宣传的目的就是抓住这些人的心理诉求,使其消费。”史立臣说。
利益温床滋养“潜规则”
保健酒,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历史至今,保健酒一度被认为是滋补养生健体的佳品。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保健酒也迎势而涨。”方刚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保健酒销售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并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医药保健营销专家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多家做保健酒的企业,保健酒已成为国内酒业的第四大市场。
“事实上,保健酒的市场份额尚不及白酒的3%,但市场潜力却是巨大。”方刚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
据业内人士测算,按照国际市场保健酒、养生酒、营养酒占酒类消费总量12%的比例来算,仅以白酒作为参考系,摆在我国保健酒企业眼前就有470亿元的大蛋糕。
“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整个保健酒当下却处于一种良莠不齐,恶性竞争的态势中。”食品营销专家朱丹蓬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也就劲酒几家企业做得比较好一些,大多数保健酒品牌还是处于底端、底层次的市场状态。这也造成保健酒的售价相对白酒比较低,利润空间比较小。”
在朱丹蓬看来,处于低端的保健酒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达到短期内更好的产品功效,非法添加一些有壮阳功效的化学成分也自然会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出现这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有利益驱使在里面。”史立臣认为。
“保健酒区别于用于治疗的药酒。饮用它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很快就见到功效的。”史立臣补充说,“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短期见效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往往会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方式,比如添加西地那非。”
亟待加强法律监管
事实上,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并不缺少对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生产、宣传上的要求与规定。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钱铭坤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对于企业违法添加化学物质,食品安全法其实早有明令禁止的规定。
“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食品安全法第28条显示。
“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企业违法添加对身体产生危害性的化学物质也已经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钱铭坤说。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缺少真正的监管。”朱丹蓬说,“政府缺少监管,行业缺失规范,企业不自律,消费者更多时候也是缺少监督能力。”
但对于这样的处罚,史立臣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刑事上的处罚虽然对监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觉得治本的方法还在于加大企业违法成本的惩罚力度。”史立臣说,“比如一家保健酒企业违法添加西地那非获利1000万元,但最后的罚款才200万元。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对违规企业没有太大的感觉,反而会让其更加变本加厉的违法生产。”
8月3日,食药总局再次针对保健酒违规添加化学物质事件发文。
文件再次要求各省、直辖市严厉查处保健酒、配制酒违法添加行为,加强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食药总局限定了全面检查的最后报告时间。
“食药总局的动作可以看出政府已决心整治保健酒行业的各种乱象问题。这有利于净化保健酒市场的秩序,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朱丹蓬最后说。
“当然,也要提醒我们的消费者,保健酒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适合饮用。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最好有相关的医师指导。”史立臣提醒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