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山籍援非医生人数:9人
事迹:2000年6月-2002年6月,由9名中山籍医生组成的广东省第二十批援非医疗队赴非洲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救死扶伤,圆满完成国家援非任务。
2000年6月,平均年龄35岁的9名中山籍医生组成的广东省第二十批援非医疗队踏上前往非洲赤道几内亚共和国的医疗援助征程。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其中包括该国总统,并获得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独立勋章。作为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医疗队队长刘建尧于2013年8月16日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和祝贺。近日,援非医疗队队员相聚中山市东凤镇。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起了他们十几年前的援外经历。
当年最大46岁最小28岁
1999年,援外医生报名的通知下发到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后,43岁的医务科主任刘建尧婉拒了医院领导的挽留,报名参加广东省第二十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并担任队长。2000年6月下旬,刘建尧与另外的8名中山医生、一名翻译登上去往赤道几内亚的飞机,随后被分到赤道几内亚大陆部分的主要城市巴塔。刘建尧说,当时10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46岁,最小的才28岁。
巴塔是赤道几内亚最大的城市和经济首都。虽然对非洲的贫穷落后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巴塔的真实情况和身为经济首都之间的反差,还是让队员们吃惊不小。“不到那里,你怎么都想像不出那里的医疗条件有多差。”据中山博爱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林霞介绍,巴塔医院的手术室和急救室没有氧气,也未通自来水,手术用的器械只有几把钳子和手术刀,更别提手术衣。医院没有供应室,手术用的器械,他们只能带回驻地消毒。
第一次为艾滋病人做手术
据了解,赤道几内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潮湿多雨,疟疾、伤寒等传染病经常发生,而当地艾滋病的携带率又非常高。到巴塔医院的第7天,一位患有卵巢肿瘤的病人来到医院,诊断后确定需要马上进行手术。但奇怪的是,医院内的本地医生却借着各种理由陆续离开,后来林霞才知道,原来那位病人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怎么办?不做手术,病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做手术,又需要承担很大风险。林霞说,“晚上医院又停电,黑漆漆的,刚开始做手术特别紧张,后来慢慢经过自己调整,如深呼吸调整啊,告诉自己应该小心啊,多注意一些细节,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这台手术。”
在赤道几内亚两年来,刘建尧带领队员们用高超的医术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能活着回来真的不容易”
“工作环境简陋,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林霞称,巴塔旱季经常停水,晚上洗澡也要分批,有时要等到深夜一两点钟。饮用水方面也很成问题,每个星期要到七十多公里外的野外拉水。同时,下午5点当地的商铺就会关门,晚上也会经常停电,生活很不方便。
据介绍,巴塔的市场上根本没有新鲜蔬菜卖,当地基本没有人吃菜,而从喀麦隆进口的蔬菜又烂又贵。于是,医疗队的成员们只好向当地农民借了块地,自己动手种菜。林霞说,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在异国他乡竟干起了庄稼活。
生活艰苦还在其次,更为可怕的是当地常年蚊子横行,稍不留神就会得疟疾病。在赤道几内亚的两年间,每个队员都多次得过疟疾。中山博爱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施玉麒介绍,2002年5月她生过一场重病,当时因为“打摆子”引起发高烧,好几天都降不下来,用药后对药物产生过敏,感觉快不行了。施玉麒说,整个医疗队都急坏了,轮流着24小时照顾她“能活着回来真的不容易。”
总统亲自为他们颁发“国家独立勋章”
刘建尧回忆说,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两年时间里,尽管队员们在精神和肉体上,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寂寞和孤独,但是队员们的相互鼓励和帮助,使得内心变得更坚强,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在支撑他们,必须要圆满完成任务。2002年6月,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在总统府亲自为即将回国的第20批医疗队员颁发赤几“国家独立勋章”。为此,医疗队还接到我国卫生部和外交部两部委联合发来的贺电和表扬信。
201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评选表彰。刘建尧成为接受表彰的59名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中的一名,于2013年8月16日上午,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和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