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14日凌晨消息,外媒近日刊文称,对于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低油价和美元强势的时代应该会对其增速放缓中的经济带来好处,原因是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量较高,而且正希望通过出口贸易来缓冲经济增长的减速。
但外媒指出,实际情况是中国在这个时代中并未受益良多。以原油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然而政府采取的价格控制措施却意味着,尽管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自去年6月份以来已经大幅下跌了50%,但在中国国内,油价的跌幅仅相当于这一跌幅的一半。
在货币方面,类似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去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了2.4%,这按中国的标准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跌幅,但与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货币指数(JPMorgan Emerging Markets Currency Index)同期12.1%的跌幅相比则显得苍白。
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中国知道“美元升值对新兴经济体弊大于利”,这就是不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的原因所在。
分析师认为,中国已经认识到强势的人民币最符合其需要,原因是这将压低商品进口的价格,令消费者有更多的钱可用于支出,并强迫低端出口商提升价值链。但与此同时,当局不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也是为了“更加宏伟的地缘政治志向”,他说道。“中国想要将自身建设成为亚洲地区的强国,这就要求其保持人民币的‘锚货币’地位,从而使其继续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并在不确定性高涨的情况下提供稳定性。”
就货币政策而言,美元走强将加大中国人民银行所面临的压力,促使其放宽政策以对抗资本外流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贬值的幅度较小,但却已经驱散了长期以来有关人民币只会单向升值的市场预期,并阻止了来自于想要赚取无风险利润的投资者的投机性资本流入。
与此同时,有关美联储将会加息的市场预期,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的降息举措,已经降低了利差交易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利差交易一般用在外汇市场上,是指利用两市场的不同利率水平进行一系列套利操作的的交易方式。投资者在这种交易中借入利率较低的货币,然后买入并持有较高收益的货币,借此赚取利差。
据最新的国际收支差额数据显示,在201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中国已连续两个季度经历了资本外流,这种情况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发生。分析师预计,为了对抗资本外流所带来的货币紧缩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将至少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举措将有助于补充因资本外流而损失的基本货币供应量。
“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采用偏向宽松的政策立场,以便保持‘合适的’货币政策——如利用各种流动性便利和降准措施来抵消资本外流所带来的影响等。”瑞士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王涛(音译)在本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写道。
与此同时,油价下跌所带来的低通胀环境则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多余地放宽货币政策。
贸易方面,美元走强应该会在今年起到提振中国出口的作用。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投资减速拖累经济增长的问题。
交银国际的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表示:“美元走强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在2015年中进一步小幅贬值,这将起到帮助中国经济出口来自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制造产出的作用。”
据中国海关总署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年度商品贸易盈余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在2009到2013年的五年时间里,中国的经常帐盈余在四年中出现下降,导致整体GDP增长受到拖累。但在2014年的前三个季度中,经常帐盈余则同比增长10%,而定于本月公布的全年GDP数据则几乎肯定将显示出净出口增长所带来的正面贡献。经济学家预计,这种趋势将在今年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