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开始指出,融资的寒冬期已经到来,投资机构出手会越来越谨慎,高估值的创业状态基本将一去不复返,这给一直靠“烧钱”模式支撑的O2O企业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餐饮外卖O2O行业“融资也疯狂”,外卖配送O2O平台“生活半径”获得C轮3亿元融资的消息坐实;“饿了么”宣布自己获得6.3亿美元融资,据说估值已达30亿美元;而此前百度等面向全国的大平台来说,这个领域十分狭窄——无论吃饭多么刚需,但人们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它改变不了人们吃饭的频次,而低价竞争策略又注定外卖餐饮O2O是一片红海,想要脱颖而出,需要有创新的盈利模式。
除了资金危机,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当前互联网餐饮企业的商业模式背后其实有着很多漏洞,比如通过百度外卖、饿了么点餐时,消费者其实完全无法了解它的生产过程、品质控制以及基本的卫生条件。现有的O2O平台基本上只管接入,提供交易机会,却没有办法去控制品质链条,更很难实现可追溯。
已经有行业内幕披露出来,目前一些“线上餐馆”就是俗称的“黑作坊”,既无从事餐饮行业所必备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实体店面,卫生状况、食物采购及加工过程也极为糟糕,以往在人们眼见为实的消费体验中,这种不具备起码资质的“黑作坊”是很少有人光顾、难以生存的,但现在却可能凭借互联网外卖平台的东风,把赚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更恶劣的是,为提高覆盖率,吸引消费者,不少互联网外卖平台会尽可能多地发展商户,销售人员急于出业绩,对食品经营户的证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商业合作模式下,有时只需要一张诱人的菜单,一些资质不全的小餐馆就能成为吸引人的外卖网店。外卖网站在利益驱使下有意无意地“关口失守”,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相关法律也随之沦陷。
所以,在烧钱模式驱动下一路狂奔的餐饮外卖O2O们,应该冷静冷静了,不要只顾一时跑马圈地的快感,更要注重稳健发展,放慢步伐,缩小经营目标,待摸索出盈利模式后,再进一步扩张,这似乎才是做一家持续经营企业的王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