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2016年,中国经济无疑更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年代。就当下面临的经济、人口红利和外部环境换挡,再加上电商的冲击,任何一项都足以改变中国整个服装行业的格局,更何况是所有冲击叠加在了一起。
一、服装业进入寡头割据时代,行业品牌格局呈现哑铃型
寡头,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在寡头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企业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旦行业寡头出现,竞争阵营就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经过2015年这一年的大浪淘沙,2016年的服装行业寡头中,奢侈品市场以Chanel、Louis Vuitton、Versace、Burberry、Gucci、Valentino为代表的将成为一大阵营;正装及休闲潮流男装市场将以七匹狼、利郎、九牧王、劲霸、柒牌、报喜鸟、雅戈尔、红领、马克华菲、卡宾、GXG为一大阵营;女装市场将以ZARA、H&M、优衣库、绫致旗下的ONLY、VERO MODA,赫基国际旗下ochirly、Five Plus,格风服饰旗下的歌莉娅为主要阵营;运动装市场中将以耐克、阿迪达斯、安踏、匹克为主要阵营,其他运动小伙伴将进一步衰弱,而童装方面将以森马旗下的巴拉巴拉,巴布豆、小猪班纳、GAP童装、优衣库童装为主要阵营。
2016年,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走低,企业业绩天花板效应的不断增强,迫使行业间的并购及重组的个案及速度都在加快。要么是特大型企业,要么是微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受利润,规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已基本面临被并购或者重组的命运,因此,服装行业的品牌格局呈现出哑铃型。
二、设计师品牌加剧衰亡
服装行业作为时尚产业,是极为现实残酷的,缺乏金援以及经营策略抵抗不了大环境,或是设计跟不上时代转变,都很容易让品牌说再见。
2015年12月初,苏格兰设计师Jonathan Saunders宣布辞去同名设计师品牌的创意设计总监职务,并且宣布其品牌Jonathan Saunders在2016春夏系列订单履行完毕之后也会停止运营。Jonathan Saunders是继Richard Nicoll和Meadham Kirchhoff之后今年以来结业的第三个伦敦年轻设计师品牌。加上早先破产的美国加州品牌Band of Outsides和法国品牌Damir Doma,以及年初就已经宣布停止运营的Coach前创意总监Reed Krakoff的同名个人品牌,2015年不仅仅是大型奢侈品集团灾难性的一年,对独立设计师品牌来说,倒闭潮也是越演越烈。
同样,在中国市场,设计师品牌面临着奢侈品牌年轻化、轻奢化以及快时尚的双重夹击,连产品定价已平民化且有相当规模的袁冰的VISCAP维斯凯、吴青青的 VLOV韦拿都相继倒下,当然,相信还有一大批规模更小的,倒闭得连消息都未曾传出的设计师品牌。因此,有业界人士指出,迫于开店成本,几乎所有国内设计师品牌的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通淘宝。
三、主业不济,迷茫中乱象从生
说到这一个趋势,源于服装主业不济的企业在未来转型道路上做出了一些让人难以捉摸的事情,比如做以拉人头缴纳加盟费的三个层级或更多层级的微商分销的类传销消费商模式,披上互联网的外衣,抓住想走捷径的群体,整一群人吹吹牛逼。再比如就是一些上市公司搞一搞跨境电商,整一个网站出来,实际运营和销售能力不见得有多牛逼,圈钱的行为同样也饱受市场质疑,步子跨大了,容易扯着蛋!2016年,将是乱象丛生继续的一年。
四、实体店继续上演关店潮
2015年被媒体披露关店的品牌就不再去数落它们了,面对行业的低迷,关店,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断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转移,或意味着斡旋调整。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教训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那些关店的客观数字都甚至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
2016年,以加盟为重心的品牌将迎来更惨烈的关店潮,一旦加盟商认为已无利可图或盈利远远不达其预期,很有可能合同授权到期后就不再与该品牌合作了。
但退一步说,实体店铺的萎缩,并非是一个绝对坏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服装企业调整战略决策、调整运营业务的一个迹象,而非全面撤退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关店或许也是一个健康的迹象,意味着一个更开明的阶段到来。
五、店铺租金继续下降
面对越来越多人涌入电商经营和庞大的网购群体,从前实体店“闭着眼都有钱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实体店经营户和房东之间都非常纠结:经营户们希望能够再降低房租,减少经营成本;房东们怕租金一降再降,将扰乱市场,对降租很为难。但是,2016年各行业都不太景气,在整个市场行情的压力下,继续降租势在必行。更多行业资讯请查阅灵核网发布的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