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总数、产品总数、总产量、年销售额以及产地监测面积五项指标中,2000—2011年,这五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9%、18.8%、23.9%、27.2%和21.6%。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的安全、卫生与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密切相关。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食品,代表着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但在宏观管理、政策扶持、科技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不足。因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在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研发力度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总量及规模稳步扩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总数、产品总数、总产量、年销售额以及产地监测面积五项指标中,2000—2011年,这五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9%、18.8%、23.9%、27.2%和21.6%(见表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总量及规模稳步扩大,逐步向支柱产业迈进。
表1 2000—2011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主要发展指标变化情况
年份 |
企业总数(个) |
产品总数(个) |
总产量(万吨) |
年销售额(亿元) |
产地监测面积(万亩) |
2000 |
195 |
165 |
280 |
72.3 |
750 |
2001 |
197 |
281 |
508 |
127 |
1035 |
2002 |
221 |
470 |
600 |
150 |
1452 |
2003 |
295 |
585 |
710 |
190 |
1813 |
2004 |
329 |
712 |
1110 |
327 |
2380 |
2005 |
344 |
797 |
1500 |
400 |
3490 |
2006 |
403 |
1054 |
1836 |
476 |
4150 |
2007 |
462 |
1065 |
2121 |
635 |
4680 |
2008 |
490 |
1430 |
2650 |
650 |
5170 |
2009 |
447 |
1133 |
1784.4 |
717 |
5924 |
2010 |
416 |
1067 |
2750 |
750 |
6134.5 |
2011 |
407 |
1097 |
2950 |
1020 |
6430 |
年均增长 |
6.9% |
18.8% |
23.9% |
27.2% |
21.6% |
资料来源:《绿色食品统计年报》、黑龙江在业信息网、黑龙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资料整理。
(二)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绿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明显,售价比普通农产品平均高出20%~30%,部分产品高出1倍以上,80%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了增效,并带动农户增收20%~30%。2010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分别为6210.7元和1100元,而2011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至7590.7元和1669.8元,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从17.7%提高到22.0%。绿色食品收入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体现在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两个方面。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黑龙江省的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绿色加工业的比例趋向更为合理;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有利于优势绿色食品的发展,增强区域比较竞争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基地生产格局。如以五常为中心的绿色水稻产业带,以呼兰为中心的绿色奶牛产业带和以大兴安岭为中心的山特产品产业带等都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秀成果。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引起土地有机质下降甚至板结,导致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注重对产地环境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监控。通过对以上两个环节的严格监控,能够有效防止土地和农作物被污染,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