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区域研究 > 区域发展趋势 >
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交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必然会给中国区域经济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全球化就是统一的大市场。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线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已在我国“十五”计划中明确体现出来,正在有步骤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但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空间分布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这就必然要涉及全国和各地区的优势产业选择或者产业空间分布的优势区位选择,也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各种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地区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政府经济权益的增加,特别是地方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财政收入,保护其幼稚的加工业不受外地产品的冲击,便采用种种行政手段,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如设立各种关卡,禁止到外地采购,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有的甚至采用财政、信贷、价格、奖罚等经济杠杆保护本地产品,对地区资源、技术、人才和商品的进出实行垄断和封锁。由此诱发了各种资源大战,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矛盾和贸易摩擦,形成了所谓的“诸侯经济”。“诸侯经济”的形成和区际摩擦封锁的加剧,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导致了全国区域经济秩序的混乱。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保护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但并未得到彻底根治。
  为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2001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履行中国政府承诺的义务,中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实行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强化中央的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种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城市和空间结构的一体化上,而且体现在生活习惯和居民消费形态的一体化,乃至政府调控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上。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福建厦漳泉地区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的一体化进程都将会进一步加快。
  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从人口流动来看,由于中西部农业受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较大,一些农产品产量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工作,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地区。从资金流动来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地区,由于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较好,企业竞争能力较强,其投资回报率一般较高。在资本追逐利润机制的作用下,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资金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以及农村地区资金向大中城市流动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虽然这种资金流动趋势可以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也会加剧区域二元结构,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结果是中国一些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向那些条件较好地区,特别是向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地区转移、集中。
  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进口产品关税的逐步降低、出口配额的取消以及开放领域的扩大,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国商品和外国投资都将会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并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日趋融为一体的趋势。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产业组织的变革,将促使中国产业布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在家电、汽车、机械、计算机、医药等加工行业,这种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行业,将有可能出现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局面。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反垄断尤其是反行政垄断以及企业间的价格合谋,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此外,随着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中国乡镇工业布局也将会出现向小城镇地区和工业小区集中的趋势。
三、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将进一步加强,城乡收入差距将趋于缩小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后,迫于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压力,各地区为了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从本质上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培育、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各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不仅取决于建立在地区资源禀赋基础上比较优势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形成竞争优势的强弱。宏观层次的地区比较优势仅仅是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地区间产业分工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三大地带看,今后沿海地区将进一步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和高级(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而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强化。从城市规模看,一般性的制造业产品将逐步向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转移,而高新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公司总部以及研究与开发机构将逐步向大城市尤其是地区首位城市集聚。区域间产业分工格局将由传统的部门间分工逐步向新型的部门内产品分工转变。此外,随着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大公司、大企业出于成本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考虑,将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甚至相同的分支工厂,成为多分支机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跨行业、混合型、连锁经营的多分支机构企业,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主体。
  由于市场需要和国家对经济宏观控制,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必然会带来劳动力在部门间、地区间和城乡间更大规模的流动,使摩擦性失业率上升,由此将影响到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从城乡收入分配来看,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较大冲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如果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能顺利地转移出去,那么,城乡收入差距将趋于缩小,并由此能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消除城乡壁垒和人为的政策岐视,加快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转移的步伐。从地区收入分配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短期内将有可能恶化地区收入分配状况,加剧地区收入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国家对东部特殊优惠政策和对农业税的取消,以及财政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加快,东西部收入差距将逐步趋于缩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从长远看,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会改善一些地区收入分配状况,它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1)沿海地区由于现有发展基础较好,投资环境较为完善,产业竞争力和应对世贸组织的能力较强,因而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能够分享和获取比中西部地区更多的经济利益。(2)中国政府为了缩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定了开发西部的决定,并制定很多相应优惠政策。所以东部地区的大量资金、人才流入西部,这样一来势必给西部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将大大刺激生产力的提高,使西部经济产生飞跃发展,群众的收入将有大幅度的提高,东西部收入差距会缩小。(3)目前中国具有相当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服装、丝绸、家电、建材和部分矿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是主要的受益部门,如农业、石化、汽车、医药、电信、金融保险等,将面临着较大的冲击。由于上述主要的受益部门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是目前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聚集地,因此,经济一体化对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将更为有利,从而带动西部产业的发展。
四、投资资金逐步向西部转移,一些大城市将逐步发展成为管理控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出现了“北上西进”的趋势,即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步向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快。其原因:一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原来国家对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实行的一些“超国民待遇”将会取消,而西部却可以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随着商业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各种中间机构以及从事批发、零售和电信服务的地域限制将逐步取消,由此扩大了跨国公司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空间;三是随着产业集聚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将逐步上升,导致生产成本逐渐提高。
  然而,应该看到,跨国公司投资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扩散只能是渐进式的,而不可能像某些人所希望的那样采取“大跨越式”的地域推进战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尽管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比重会有所提高,但沿海地区仍将是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主导地区。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一般倾向于在海外寻找一个最有利的生产活动地点,并把其纳入企业的全球产业链体系之中。在这种全球产业链体系中,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沿海地区投资建厂,不仅有利于加强与公司总部和海外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各种原料、设备和产品的进出口。另一方面,在交通基础设施、政府效率、商业文化氛围以及产业配套条件等方面,目前中西部地区仍与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改革开放至少比沿海地区落后10~15年。中西部地区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效率工资水平即每实现单位产出的工资水平却要高于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平均税负也比沿海地区高一些。
  所谓管理控制中心,一般是指那些跨国公司或全国性大公司总部及地区性总部相对集中的城市。由于高层行政管理、财政、法律、广告以及研究与开发等职能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因此,一些大公司大都把公司总部或地区性总部设在大城市特别是首位城市。
  随着中国全球化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世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在华建立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基地,有的甚至设立了地区性总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进入上海的有300多家,有100多家在上海建立了跨国研发中心,有60多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进入北京的有近200家,有20多家在北京设立了地区总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今后我国一些交通方便、信息和金融服务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武汉等,也将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管理控制中心以及大公司、大银行总部的所在地。其中上海和北京近中期有可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管理控制中心,远期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据预测,到2006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望增加到200余家。为创建中国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今后国家应在政策上鼓励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将总部迁往主要中心城市,鼓励上海、北京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的营业性和地区性总部,各中心城市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分享到:0  时间:2013-05-24 来源:灵核网整理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