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钢明星、航天基石
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耐热和抗腐蚀性能,被誉为“发动机的基石”,航空航天是其最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总使用量的55%,而在诸如船舰燃气轮机、汽车涡轮增压器以及核电等领域也有重要运用。高温合金作为特钢的代表,在线工艺复杂,具有极高的产业壁垒,不仅对质量可靠性和性能稳定性有着严苛的要求,而且试用论证期往往长达数年,只有具备强大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的企业才方可进入。
未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两机”专项计划的陆续落实,政策红利即将释放,高温合金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预计2020年前,研发资助资金投入规模将不少于2000亿元;
多轮驱动、需求迎来大发展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目前年均需求总量约1.5万吨,但政策护航、技术突破的双重刺激未来有望引领高温合金的大发展,预计2020年我国年均需求将达到3.5万吨,需求翻翻,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市场空间高达122亿元。其中,航空领域用高温合金仍是主力,“产业红利释放+战斗机更新换代+通用航空及无人机市场接力”,利好因素叠加,仅航空领域需求便有望突破1.2万吨;除此之外,核电、燃气轮机、涡轮增压器等领域需求也有望获得持续突破,预计需求将达到2万吨,成为接棒航空航天领域增长的市场新蓝海;
高壁垒、高门槛,供给增长有限
高温合金整个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寡头特征,复杂的在线工艺决定了其成材率低、生产周期长,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同时,该行业无论是军品还是民品均涉及到产品认证问题,特别是军品的认证,审核严、跨度长,耗时费力,为该行业构筑了天然的进入壁垒。目前我国高温合金总产能约为1.26万吨,实际产量约8000-9000吨左右,和我国庞大的需求相比,未来存在愈2万吨的产能缺口;
行业景气向上确立,国产替代趋势加强
高温合金需求的演变加剧了未来行业的产能短缺,在过去由于技术上的短板造成我国高温合金成材率低、可靠性差,超过一半的产品依赖外资企业实现供货,造成目前行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仅为75%左右。所以未来行业要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克服固有的技术瓶颈,加大国内厂商在供应序列中的话语权。
目前我们在这一点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克服单晶涡轮叶片和整体粉末冶金涡轮盘技术瓶颈之后,过去一直掣肘国产战机的航空发动机已经获得了长足进展,WS10已实现猎装歼10B战机,同时核电用蒸发器U型管也已实现进口替代,为我国高温合金产品的扩大运用提供了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两机”重大专项也将进一步助力我国高温合金产业的腾飞。技术+政策双管齐下背景下,即使仅按照目前国产化率为40%的中性预测,预计到2020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也有望达到83%左右,若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未来行业将遇到明显的产能瓶颈;
投资建议
高温合金固然好,未来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众多承建、设备制造企业受益,如何从中优选投资标的则是下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筛选投资标的:
细分行业的发展首先受益的往往是市场龙头,一方面像高温合金这样的高门槛细分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渠道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短时间难以被超越,另一方面在主题性投资机会出现时,龙头企业往往也容易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高温合金依据上下产业链分工情况进行划分合作典型的行业龙头有抚顺特钢和钢研高纳,抚顺特钢是国内最大的高温合金母基原材料生产企业,但是普钢产品也占据一定比例,从业绩弹性角度考虑,我们首推下游高温合金龙头钢研高纳;
行业新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潜力逐渐兑现所带来的预期差是其最大的投资机会。但是判定市场新进入者潜力大小要依据不同行业的差别甄选出不同的标准,我们认为未来要在高温合金行业胜出的关键仍在于技术,在线工艺技术相对滞后于生产装备的问题已成为国内特钢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更多最新市场调研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行业分析,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请访问灵核网最新研究成果《2016-2020年中国高温合金行业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