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日本除外的亚洲地区增长率为6%。”5月24日下午,摩根士丹利联席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艾亚(Chetan Ahya)在该公司“第二届中国峰会”的媒体交流会上表示,摩根士丹利将今年的全球经济界定为“高风险、低增长”,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英国退欧,美联储加息节奏,以及新兴市场衰退周期是否超预期。
对于市场关心的美联储加息问题,陈艾亚认为,美联储不会太快加息,美元升值也不会太快,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亦不会太大。原因在于,“2016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是1.5%,核心通胀率是1.6%,如果美国加息太快,会直接影响美国GDP增长及核心通胀率”。
而具体到中国,陈艾亚表示,长期来看,中国与亚洲许多其他国家类似,正面临3D问题,分别是Debt(债务高企),Demographics(人口老龄化)以及Deflation(通缩风险)。“一般来说经济转型期需要2-3年,在这三个D里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实施减少债务、抑制通货紧缩,但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摩根士丹利近期研报称,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财政刺激,2015年三季度开始进入一个复苏周期,但摩根士丹利预计,此轮复苏周期还将持续3-4个月,到八九月份将逐步放缓,但全年GDP增长率依旧会达到6.5%。
2014年以来,资本回报率的下降驱使国内企业走上“去杠杆”的道路。尽管货币政策上大幅宽松,但降低利率带来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驱使中国政府逐步依赖宽松的财政政策。
据摩根士丹利研报,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已达到财政政策宽松的目标。
一个是加大政府支出。截至2016年3月的前12个月,未经调整的中国政府财政赤字率达3.8%,较上一年同期的1.9%足足翻了一番。其预测,2016年全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率将达到4%。相比之下,2015年赤字率为3.5%,2014年为1.8%。
二是央行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债务置换,将成本高于8%的银行贷款等融资换成大约4%的地方政府债券,且5-6万亿元的2016年置换目标,远高于2015年的3.2万亿元。同时,政策性银行还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发行特别金融债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该研报还特别指出,中国政府正在鼓励国企在基建上加大投资力度亦属于财政宽松的表现,但由于不在预算内,这些数据无法测量。
陈艾亚表示,中国将会继续走在财政宽松的道路上,但他担忧,目前财政宽松更倾向于支持基建项目,以维持过去那种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尽管短期内能缓解经济的通缩压力,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也将因此持续更长时间。”
但他同时表示,近期已有一些好的迹象出现,“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在投资上有一些收缩,这样可以减少部分过剩产能;在产业向更高附加值转移方面目前也有了一些进展。另外,中国的银行业在不良贷款的确认上,也比过去更加进取一些。”更多最新数据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调研报告、市场调查、市场调研、行业分析、调研报告请关注灵核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