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外奶粉备受追捧,为了迎合消费心理,许多遭遇行业瓶颈的国内乳企纷纷转向海外建厂,企图借助“进口奶源”“国外奶源”来获取消费者信任,其中不乏贴牌生产、假冒伪劣等市场乱象。
在2015年9月份,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公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当时规定的监管范围只适用于国内生产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到了9月底,负责进口食品监管的国家质检总局内部也就《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征询了意见。
2016年6月8日颁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缓冲期后,终于进入到实施倒计时阶段。自10月1日之后,国内市场上所有奶粉生产企业在生产婴幼儿配方乳品时必须按照该政策的规定操作。
此次《办法》中明确,我国将对国内生产的奶粉与进口产品实施统一的注册管理方式,希望通过此举能让消费者更加客观认识国内外产品情况。
《办法》规定:一个企业最多只保留3个配方奶粉系列9种产品配方,内外资企业接受同等监管,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
此次正式发布的《办法》明确了“用药品管理方式规范配方奶粉”,严格限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注册申请人必须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
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都应取得食药监总局颁发的注册证书。根据规定,只有具备相应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检验能力,符合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对出厂产品实施逐批检验的企业,才能申请产品配方注册。
随着《办法》中内外资企业接受同等监管政策的实施,国产品牌和“洋奶粉”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视同仁让国内外的大品牌能够把握住市场,扭转目前奶粉品牌混杂的局面。奶粉的出处不再重要,留下的都会是国内外的大品牌。
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恢复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在这期间,随着海淘的越发便利、洋奶粉价格的降低以及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能力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洋奶粉的渗透率可能还会加强。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国产奶粉还是洋奶粉,随着奶粉新政的实施,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会有所提升,这对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应该有利好作用。
数据统计,我国本土已取得奶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03家,国外奶粉企业有73家。根据《办法》中的一家企业最多保留3个配方奶粉系列的的政策,未来国内奶粉市场上最多只能有528个系列,也即528个品牌。这意味着,一旦注册制落地,将有约3/4的品牌被清理出局。
奶粉新政实施有望改善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产能过剩、品牌体系混乱的现状,短期业绩压力较大,新政有望在提升行业门槛的同时,提高国产奶粉品质认可度。
全面二胎政策效果将在2016年下半年体现,预计每年有望新增200万新生儿,奶粉行业扩容180亿。2016年下半年奶粉行业有望出现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双改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