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起步并不早,但是,基于全球第一大需求市场的凭借,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根据灵核网《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调查研究成果》发布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到32996台(含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其中,自主品牌机器人产销量为22257台,同比增长31.3%。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了19.9%。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基本还处在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市场相对比较小。虽然在近两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外资品牌仍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在应用的可靠性和性价比上,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均处于劣势,国外品牌的利润空间巨大,具有大幅下降的空间,所以自主品牌的前景面临激烈的挑战。
根据灵核网《2016-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业调查研究成果》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正在服役的机器人已占全球总量的9%左右,2015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将达7500台,同比增长36.6%,整体而言,机器人市场需求只增不降。在多种因素的引诱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再次提速,步入历史上的第二个繁荣发展期,或将比第一次浪潮还将巨烈。
图表:2011-2015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与增长率(台)
数据来源:灵核网
图表:2015年国产各类机器人销量占比
数据来源:灵核网
从产品结构看,坐标机器人和多关节机器人销售位居前两位,分别占总销量的37%和33%,其中坐标机器人较去年同期增长87%,多关节机器人同比增长91%,并且已达到去年全年的销量。
图表:2015年国产机器人应用领域销售占比与指数
数据来源:灵核网
从应用领域看,搬运上下料机器人销量占总销量的53%,位居第一位,同比增长109%;焊接与钎焊机器人销量占比为19%,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长32%。从应用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应用较为集中,共计占销售总量的5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教育、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3C、服装、服饰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速较快。
图表:2015年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销量统计
数据来源:灵核网
从具体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2015年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较去年有很大进步,部分企业也取得不错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是销量增加,却并未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单品产品的毛利润2015年下降15%左右。当然,2015年也有一些新进本体厂商,产品尚处在研发与使用阶段。
2015年市场发展特点
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
2015年工业机器人除了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外,在电子,食品加工,非金属加工,日用消费品和木材家具加工等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较快。随着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向非制造领域延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用于维护维修的机器人等。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食品加工、生活服务等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产品类型变化
2015年工业机器人在产品类型发展赚足了眼球,随着人机协作趋势的发展,那么小型的机器人几乎成为各家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四大巨头纷纷发布新型工业机器人,以协作机器人为主,市场基本都瞄准3C电子制造业。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也纷纷推出新型的机器人,小六轴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成为企业的新卖点和市场增长点。
产业整合并购明显
2015年机器人产业整合我们总结了三种模式。实业模式、投资模式,“企业+基金”模式。三个不同的模式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和因缘际会下、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向,共同走向产融结合,贯通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和循环,一步步实现企业成长,推动着产业整合。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是一场泥沙俱下、波澜壮阔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系统再造运动。它不是在结构稳态和规则确定背景下的运营经济。
同质化与价格战
国产机器人市场刚起来就硝烟弥补,以6kg一下六轴坐标机器人为例,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之多。
核心部件掣肘
2015年中国机器人的处境依然很严峻,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缺乏整体的突破。核心零部件主要分成三部分,机器人减速器、交直流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从成本上来说,目前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成本构成,35%左右是减速器,20%左右是伺服电机,15%左右是控制系统,机械加工本体可能只占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应用。可以看出,目前减速器是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减速器的核心技术,几乎垄断在两家日本企业 纳博特斯克(Nabtesco)和哈默纳科(Harmonicdrive)手上,所有的企业都在给日本企业打工。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较高,导致现在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特别是减速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的价格的将近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显着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国产机器人的本体成本偏高,这样国产机器人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只有年产量上500-1000台,才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因此,中国如果想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化,摆脱国外机器人企业的掣肘,在机器人领域赢得自主,必须要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提上日程。
灵核网作为多年市场调查的市场研究机构,长期涉足竞争对手市场信息的监测和调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收集网络,搭建国内最完善的数据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务。更多关于工业机器人的相关信息,请直接访问灵核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