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以来国产综艺呈井喷式发展,全年面世的综艺节目数量达到 215 档, 其中卫视综艺节目数量为 119 档, 网络自制综艺数量为 96 档。预计2016 年我国综艺节目产量将再创新高,数量有望达到 400 档左右。
目前综艺节目在主要卫视的编排占比已有超过电视剧的趋势, 播出时间也由传统的周末时段扩张到周五至周日的黄金档/晚间档。
从节目类型上看,户外、音乐、语言类节目表现抢眼,2015 年卫视新节目收视排行的前四名被户外节目包揽。
从节目模式上看, 近年大热的韩国模式基本已被悉数引进,部分制作机构开始将引进目标转向日本,同时各制作方也加强了对原创模式的探索。
从收视率来看,领跑收视的依然是经过几季精心打造而广为人知的老牌“综 N 代”。从招商情况看,现象级节目作为品牌强势曝光的途径,冠名费持续走高,不断突破天花板。
2015 年综艺节目在四大卫视编排占比已呈现超越电视剧的态势
2014-2015 年主要综艺节目类型(单位:档)
2015 年综艺节目卫视收视前10名中 8档为老牌“综 N 代”
2015 年热播综艺节目冠名价格较 2014 年水涨船高(单位:亿元)
近年来综艺节目数量激增,质量却良莠不齐。从草根音乐选秀到明星音乐竞技到明星亲子秀再到户外竞技真人秀,一种节目模式的成功往往会引来大量同类节目争相效仿,导致综艺节目市场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疲劳。为了规范和引导综艺节目市场,广电总局继 2011 和 2013 年接连颁布“限娱令”对才艺竞秀、访谈脱口秀和真人秀等节目以及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实行总量控制以来,2015 和 2016年又相继出台“限真令”和“限童令”,规定一个季度一家卫视只能有一档真人秀,一档真人秀只能一年播一季以及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在此类政策的影响下, 通过制作精良和大胆创新建立精品口碑与品牌特色的综艺节目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2011 年以来广电总局规范综艺节目市场的相关政策
制作环节的关键在于题材内容的创意研发以及拍摄制作的质量水平,优秀的综艺节目制作方依靠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明星主持及嘉宾、专业拍摄设备等上游要素制作出内容精良的综艺节目;运营环节:在制播分离的政策趋势下,电视台及社会制作机构对综艺节目开展广告招商的需求日益旺盛,大型制作团队推出的高质量综艺节目通过冠名或特约播出等方式收取的费用能够完全覆盖节目制作成本,使广告运营成为综艺节目的主要收入来源。
出色的策划制作及广告运营能力将极大地提升电视台及社会制作机构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播映环节:制作机构将节目播映权销售给平台播出方,即各电视台播出平台及互联网视频网站;近年来综艺节目的收视不断攀升带动了其衍生市场的发展,未来对艺人经纪、电子商务等衍生领域的旺盛需求将会促进综艺节目全产业链的发展。
综艺市场未来三大发展趋势:
综艺节目市场产业链
一、 马太效应明显,行业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在近几年综艺节目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多, 2016 年持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达到 10232 家,比 2015 年增长 19.5%,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制作机构数量众多,但是仅有少数一线成熟的制作机构能够凭借实力强大的制作团队、人气旺盛的明星阵容和专业的摄制设备等关键要素制作出优质的综艺节目,并在短时间内塑造品牌影响力。
目前国内综艺节目制作商主要由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台大型节目制作团队以及灿星制作为代表的社会制作公司构成。 一线节目制作机构凭借专业的水准与良好的口碑,在新节目推出与现象级节目打造方面优势突出。
2015 年大型综艺节目冠名费前十名被四家大型制作机构包揽,巨额冠名费能够完全覆盖节目成本,所带来的收益也远高于行业内众多小型机构销售版权获得的收入。综艺节目制作领域马太效应明显,行业两级分化进一步加剧。
2010-2016 年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单位:家)
二、 优质节目依靠持续创新保持生命力。
在综艺节目井喷式发展的大势下,每年新节目层出不穷,同质节目荧屏扎堆,使得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许多综艺节目只播出了一季就寿终正寝,一些原有的“综 N 代”节目也面临着严酷的生存考验。据统计开播超过5 年的综艺节目目前仅剩《快乐大本营》 、 《缘来非诚勿扰》 、 《天天向上》和《星光大道》4档仍在播出。面对综艺节目市场的激烈竞争,紧跟时代、持续创新,把握观众喜好,不断给观众以新鲜感是综艺节目保持生命力的关键。近两年各制作机构在模式引进方面,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到后来与国外制作团队共同开发,再到如今越来越多尝试自主创新。
2015 年之后新推出的《欢乐喜剧人》、《王牌对王牌》、《二十四小时》等原创模式新节目,在今年一季度都有不逊于王牌“综 N 代”的收视表现。新节目靠模式创新取胜,而现象级“综 N 代”则通过持续创新保持竞争力。《天天向上》 、 《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开播以来历经数次主持人更换,吸收国内外热门节目元素,结合观众的时代喜好不断创新改编,成为综艺节目常青树。
快乐大本营在内容和模式上持续创新
三、 网络渠道丰富综艺节目行业生态。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综艺节目的观看渠道正不断从电视端向网络端转移。在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引爆收视热潮的同时,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大型视频网站纷纷签下热门综艺独播权。高收视综艺给视频网站轻松带来过亿点击量, 各大视频网站强大的口碑发酵能力也令综艺品牌的影响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2016年各大视频网站花重金购买热门综艺独播版权势头不减,热门“综 N 代”节目与王牌制作机构推出的新节目均早早被瓜分完毕。
2016 热门“综 N 代”节目网络平台分布
在卫视热门综艺借力网络拓阔播映渠道的同时, 作为新生力量的网络自制综艺发展势头迅猛。2015 年,播放量破 10 亿的网生综艺节目首次出现, 《大牌驾到》 、 《十周嫁出去》等网生综艺节目首次实现向电视端反向输出。继蔡康永、何炅、谢娜等电视圈综艺名人纷纷试水网络综艺节目后,预计 2016 年更多卫视知名主持人将目光投向网络自制综艺。除吸引更多一线主持人加盟外,网络自制综艺在制作成本、嘉宾阵容等方面也开始逐渐向大牌电视综艺看齐,呈现出高投入、精耕化的趋势。网络自制综艺具有内容弹性大、受众年轻、广告投放方式灵活等特点,已经成为丰富综艺节目行业生态的重要力量。
四、 热门综艺通过衍生开发强化价值链。
为实现热门综艺节目的价值最大化,综艺衍生开发趋势正风起云涌。 衍生开发可以分为衍生节目开发和向产业链下游多维跨界渗透两类。在衍生节目开发方面,由于综艺节目趋于精品制作,录制过程中拍摄的大量素材精华未完全播出,且受制于限娱令,综艺节目每期时间短,观众意犹未尽。因此将主体节目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的衍生节目拥有极大市场,不仅有助于延伸节目热点,更能进一步深化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第一季度收视冠军《欢乐喜剧人》在 4 月 3日播出的总决赛获得了 3.374%的高收视,其衍生节目《喜剧人故事》则紧随其后位居周日晚间收视榜亚军;在多维跨界渗透方面,由于衍生开发形式多样,以优质综艺节目 IP 为核心,向多维方向发展,借助乘数效应扩宽收入渠道也将成为未来趋势。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在节目播出火热的基础上,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斩获近七亿票房,游戏下载量超 1.2亿次, 同名书籍位居畅销书排行榜, 同名动画片在金鹰卡通频道播出, 充分发掘了 IP 价值。而 2016 年各卫视瞄准 90、95 后网生代受众,推出《元气美少女》 、 《燃烧吧少年》 、《蜜蜂少女队》等一系列偶像养成类节目,意在打通造星产业链,在粉丝经济盛行的背景下充分挖掘明星价值。
电视综艺市场未来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拥有优质制作团队并且具备持续创新实力的企业将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障品牌常青。此外布局网络映播渠道且具备品牌价值链开发的内容制作商有望加强品牌辐射以及衍生变现能力。
灵核网作为多年市场调查的市场研究机构,长期涉足竞争对手市场信息的监测和调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收集网络,搭建国内最完善的数据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务。
更多竞争对手及市场调查的需求,请直接进入灵核网详细了解。
版权声明